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“工匠精神”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让我们感触很深。
古人有句话叫“技近乎道”: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,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“道”相亲,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,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。闻名海内外的赵州桥,历经千年风雨,仍然巍然屹立,特别有意思的是庖丁解牛,厨师给梁惠王宰牛,其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膀所依靠的地方,脚所踩的地方,膝盖所顶的地方,哗哗作响;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的。梁惠王问:“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?”厨师回答说,只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,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。厨师还说:每当碰到筋骨交错、很难下刀的地方,他便格外小心,提高注意力,动作缓慢,把视力集中到一点……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,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、神到、手到,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欧阳修《归田录》载,汴京开宝寺塔“在京师诸塔中最高,而制度甚精,都料匠预浩所造也”。都料匠,工匠的总管或者总工匠。预浩把塔建好后,却是“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”,成了斜塔。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,预浩解开了谜团:“京师地平无山,而多西北风,吹之不百年,当正也。”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,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;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。这样来看,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“用心之精盖如此”,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。
同样从事一份工作,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,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,风生水起?所不同的,也许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。显然,对具备“工匠精神”的人来说,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自有诗和远方。同样,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,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,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。
李克强总理在当今时代重提“工匠精神”意义重大,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,并且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。而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业强国,必须发扬和培育“工匠精神”。 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企业,也适用于各行各业,因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丝不苟,精雕细琢,爱岗敬业,与时俱进,他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----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,坚定、踏实、精益求精。